理论教学

国家版图与地图出版

来源: 日期:2012-01-10  作者:

地图是国家版图的缩影,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。

  地图最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。

  加强地图管理,提高国家版图意识是当务之急。

  地图对建立国家版图意识起着重要作用

  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,繁衍生息在这片山川秀丽、物阜民丰的祖国大地上,抽象的所见、所想,都生动、形象地用地图的形式表达、呈现。所以说:地图是国家版图的缩影,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。地图最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。

  当人们在家庭或单位悬挂一套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,或在案头置放两册中国地图集和世界地图集,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布置,那种“胸怀祖国、放眼世界”的情操会油然而生。结合时事、工作、生活需要,查找一些地名位置、地理形势,对照分析思考,既关心国家大事,又解决认识问题,个人和祖国就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。

  教学地图是学校地理、历史教学中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。它可以形象、生动地描述祖国的疆域及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,展现锦绣山河的壮丽、物种资源的富饶、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,建设成就的层出不穷,5000年历史的悠久文化,社会发展的艰辛历程,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。

  地图是深入了解国情的敲门砖,它可以让你既了解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国家强盛的一面,也认知某些资源薄弱、缺失,自然灾害(水旱灾、寒潮、台风、沙漠化、地震、泥石流)频繁,促使你头脑清醒,增加忧患意识,提高建设国家的责任心。地图可以使你用心观察世界、观察社会,“用心思考、用心讲话、用心做文章”(温总理就大学生深入农村调查回信语)。

  地图出版理当捍卫祖国版图

  笔者从青年时期起,就投身小比例尺地图编制业务。从就业谋生的不自觉状态,通过编图实践,如在地图上旅行,既增长地学知识,又培养了爱国主义感情,人在图外,心在图中。60年日积月累,脑海中自然形成一个地球以及在地球上一幅可爱祖国的版图。这是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。

  在地图编审经历中,对于祖国版图意识,是逐步增强的。既有缺乏知识、几经差错教训的自责,也有在地图上捍卫祖国版图完整、准确的欢乐和自豪。略述几例个人经历的故事,愿与后来者共勉并引以为鉴:

  ——新中国成立前后编制完成的《中国人民地图集》,因国界标准问题,1952年印完1万册,全部报废。

  ——世界最高峰在我国清初《皇舆全览图》上早已定名“珠穆朗玛峰”,后被外人篡改为“额弗勒斯峰”,并为我国地图、报刊用。1952年国家正式通报改名,并首先在我社(今中国地图出版社)出版的地图上使用。

  ——1952年我社出版的《伟大祖国的地形》教学挂图,发现漏绘南海诸岛插图,全部收回补印后再发出。

  ——1955年我社译制原苏联原版《苏联地图集》,以国界错误,全部收回作废。

  ——1962年中印边界问题发生后,我社编辑出版了《中印边界问题参考地图》一册,并译制了俄、西、日、阿、英、法等6种外文版,在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上散发。

  ——1968年“文革”非常时期,邮电部准备发行一版《祖国山河一片红》邮票,

 

 

 


 

| 录入:admin |
热点信息
热门评论